close

Tiffany
省思雜記二 9/22 (指導老師:蔡文榮老師)
  
 
  選用教科書和補充教材的評審標準+ ABCD剖析法


  What have I learned?

教學目標的ABCD剖析法 

1. 教學目標Instructional Objective

     A:是每個教育工作者英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
     B
:有了精確目標作依據--有效評鑑學科/編制合適教材內容/選擇合適教學方法

2. 教學目標的ABCD 四大基本元素(Heinich, Molenda, & Russell, 1993)

A: Audience (觀眾/聽眾/學生)
B: Behavior (外顯的行為)
C: Condition (情況/條件)
D: Degree (程度/可接受的標準)


教學目標中的學生(A)--Audience

3. 1950年, 泰勒,Ralph W. Tyler(美國課程專家) 指出一般人 編寫教學目標時(Instructional Objective)長犯的錯誤--以teacher為行為主體

4.編寫教案時絕對不可用的字眼:

 1.老師能清楚的介紹26個英文字母給學生[如何判斷學生學會了呢?]
    2.讓學生能分析水的構成元素 [是老師讓/控制學生如何做, 而學生只是被動的傀儡]
 3.使學生能了解地心引力[同上]
 4.領會 [屬於內在的學習過程, 難以判斷]
 5.了解 [屬於內在的學習過程, 難以判斷]
 6.掌握[屬於內在的學習過程, 難以判斷]

5. 西方教育工作者遵循SWBAT這個明顯的規則:“Student Will Be Able To ”
   [學生能如何學習]   行為主體是學生(能如何學) =/=老師(能如何教授)

6. 1993年, 根據

(1)海尼克Heinich的看法: 要以學生為主體 + 精確界定誰的能力要有改變
(2)莫連達 Molenda
(3)腊索 Russell

教學目標中的行為(B)Behavior

7. 教學目標的主要關鍵它的行動之動詞 (action verb)

8. 1962年:梅格 (Robert F. Mager):鼓吹行為目標運動 (behavioral objective moment) , so很多 學者強調在教學單元中的教學目標必須用下列5種動詞 :(記成MOCOS ^ ^)

1. Measurable 可測量
2. Observable 可觀察
3. Clear 清晰
4. Overt 外顯
5. Specific獨特

9. 編寫教案之精確的 行為的動詞:

敘述 / 列舉 / 界定/ 命名[較低認知層次的動詞] 該等目標優先實施
辯護 / 判斷 / 批評/ 評鑑 [較高認知層次的動詞] ….在教學後半段實施

10.行為目標運動大師梅格建議在教學目標中,可同時確定學生的[外顯overt]+[內隱covert]行為.

教學目標中的條件 (C)Condition [在台灣的教案一般是看不到的]

11.教學目標中的條件或限制:一般是受學習的任務或教材的直接影響or設定來增加難度或
     挑戰性.

教學目標中的程度 (D)Degree

12.一個好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列出學生學習成果的令人滿意的最低程度,就能幫助學生決定
     學習時間的長短--能有了驗收成就的客觀依據,不會完全受制於評鑑者主觀的看法.

13. 1975年, 梅格認為,若細分--程度(Degree)/標準(Standard)的因素可分3類:

a.準確度Accuracy   80%以上的準確性/能100%正確地… [屬於量化]
b.速度Speed        能在30分鐘內…                [屬於量化]
c. 品質 Quality    能以起ヽ承ヽ轉ヽ合的格式 …    [屬於質化]

14.以量化的方式來具體界定, 這種客觀的標準最理想. 如: 準確度+速度

15.不論是以量化或質化的格式,重要的是這些目標的意圖能否被學生正確的領會!!!


精確的教學目標例子: [包含了教學目標ABCD 四大要素]

ex)學生能以心算的方式, 在一分鐘之內,以80%以上的準確性,計算完30題個位數加法的題目.
        
A               C                         D                             D                                                    B
      Audience   Condition         Degree                  Degree                                        Behavior


ABCD式的教學目標對於 教與學 多有益處:


(1) 教的方面:精確的教學目標能成為發展或編製教材內容/選擇或設計教學方法/編製與執行教學評鑑的重要指針.
(2) 學的方面: 精確的教學目標能提供學生學習的方向/ 激發學習動機/ 提供自我檢核的標準

教學目標:Instructional objective
教學目的: Instructive goals
教育宗旨: Educational aims

16.常見的外顯行為之動詞約有100個:


外顯行為動詞
Add
Alphabetize
Analyze
Arrange
Assemble
Attend
Bisect
Carve
Categorize
Choose
Classify
Color
Compare
Complete
Compose
Compute
Conduct
Construct
Contrast
Convert
Correct
Cut
Deduce
Defend
Definer
Demonstrate
Derive
Describe
Design
Designate
Diagram
Distinguish
Drill
Estimate
Evaluate
Explain
Extrapolate Fit
Generate
Graph
Grasp (hold)
Grind
Hit
Hold
Identify
Illustrate
Indicate
Install
Kick
Label
Locate
Make
Manipulate
Match
Measure
Modify
Multiply
Name
Operate
Order
Organize
Outline
Pack
Paint
Plot
Position
Predict
Prepare
Present
Produce
Pronounce
Read
Reconstruct
Reduce
Remove
Revise
Select
Sketch
Ski
Solve
Sort
Specify
Square
State
Subtract
Suggest
Swing
Tabulate
Throw
Time
Translate
Type
Underline
Verbalize
Verify
Weave
Weigh
Write
 
17. 檢查教科書的標準:
   1. 內容 content
   2. 呈現方式 presentation
   3. 教學設計 instructional design
   4. 教室的使用 classroom use
 

  What impact do I have

   
       原來查閱教科書的標準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還分為四大類型: 1. 內容content 2.呈現方式presentation 3.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  4.教室的使用 classroom use. 以其一內容來說,準確度accuracy和更新度up-to-date是非常重要的.就好比老師舉的關於九大行星的例子[是9大行星或8大行星或10大行星呢?]和國民小學的國語課本被立法委員揪出的錯字百篇一樣,還有蔣公小時候看魚的故事等不妥的內容. 這些錯誤或者是過時的知識對於學生的學習而言是會大打折扣的. 聽起來雖然荒謬, 但卻是真真實實地發生在我們的教育界中. 很多時候這樣的事件並沒有被公平的處理, 在此也順便期許教育當局能真正重視此問題.

      其二, 關於呈現方式, 我個人認為傳統的教科書格式 (text format)並不會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效率或者是更容易,相反的, 是會致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的. 活潑生動而有效適時地使用一些新科技, 多媒體, 電子資訊, 或者是具體物品,真的是會增加學習意願和新鮮感的.例如我第一次上蔡老師的課,看見老師使用投影片教學, 就覺得很新鮮!多數的老師還是停留在傳統的念課本教學法上 . ( = ='')

      其三, 教學設計 (
instructional design) 更是重要了.老師們都需要各自費心思琢磨於教學設計上, 並且要盡力使其所有教學的元素達到協調一致的目的.此外,根據教學特性來設計教案,以期達到促進學生學習之目標.

     最後,教材對於學生的有效度以及教材的使用與教學情境相容度,再加上
使用的補充教材之於學習
地補充性, 都是要再三思量考慮的教學因素.


    
  So, what shall I do

        
               教科書的評審到底是如何訂立標準的呢? 一直以來, 相信不論是對於家長老師或是學生而言,都是個困擾人凡人的問題吧! 還記得從前我從小讀書都是一綱多本的情況,搞得每次瀕臨考試邊緣,就是一疊疊的參考書大餐!! @@ 不只有版本的問題連其內容的準確度都有待商榷!

      因此,當我為人師表時, 我絕對要慎選教科書及補充教材,決對不匆忙草率決定. 一定以學生的利益為前提來考量,盡所能的幫助學生的學習,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同時也得要依照選擇和查閱教科書的標準去做選擇. 

      關於未來編寫教案時, 我會運用教學流程的三大階段來準備(準備階段,發展階段,綜合階段).好的教案影響學生學習的好壞重要的一環, 但是教學活潑創新的模式更是關鍵. 往後我絕對不能當個
 
「教科書朗誦機」、「口水噴灑機」或是「催眠輔助機」.(因為我自己都常常身受其害,因此會格外注意這一點)

    
     未來從事教學活動時, 我會謹記在心學生才是行為的主體, 而非是教師自己本身.行為主體(Behavioral Objective) 的格式: Format--->SWBAT: Student will be able to. 並且立志日後我要成為一個具有蔡老師其他老師的優點一樣地教師,會在學生要去找周公下棋時說說笑話,在課前充分用心準備自編教材,高桿地引起學生上課動機,還有搭配投影片, 分享有趣的生活經驗引起學生興趣而令他們專心快樂學習.



  References:
:
                 
           成為精練老師的16種方法

謝燕燕摘譯

在充滿驚奇及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下,做一個有效率的領導者,也就是成為一個好老師。但是如何兼具領導及教學的角色呢?誰又是你最重要的學生呢?

在你的組織團體中,無論你的員工有五十人或超過五萬人,你如何遊說每位公司同仁都往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前進呢?你如何讓你的員工在不景氣的經濟條件下生存呢?你又怎麼確定使每一階層的員工了解在非常時期做何優先重要的事呢?你又如何開發明日的領導者呢?

答案很簡單:你教育他們。給員工的教育訓練,不同於在公司的會議中給員工演講,或是下命令給你的部屬。這種方式只是一種口述命令,而不是給員工的教育訓練。告訴別人怎麼做,並不保證他們充份學會了思考自己的未來方向;反倒是他們會更加的依賴你,不懂得把握機會,並且停止創新和學習。

好的老師應該如何扮演一位好的領導者角色呢?我們訪問了最瞭解老師角色的人,也就是老師自己。各種層面的老師:有全職在課堂上上課的老師,有些在辦公室或餐會上,給員工教育訓練的老師,同時又是公司負責人。這些專業人員已經教育訓練過了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電腦軟體開發者、業務人員、商學院學生、中學生、音樂家、外科醫生或其它老師等等。

好的教學是眾所週知的。不管教的專業科目是什麼,新產品開發也好,社會研究也好,有很多相同的原理及同樣的技術:都是要能「應用」。你已經準備好要成為一位好老師了嗎?以下十六種方式可教你如何成為一位優秀的老師,同時也是一位好的領導者。

一、 切記主角不是你,而是你教學的對象

有些老師認為他們是某方面學有專精的專家,他們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傳道、授業。這是不對的理念。優秀的老師,當他們自己是指導者,他們分享自己所知的,並且了解他們不是課堂上的主角,學生們才是。

就像耶魯大學的學者Rando所說「對某些老師而言,讓他們了解自己並不是教學上的主角,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這有點直覺上的反抗,並不表示老師本身不重要,與其問老師自己“我今天要做什麼?”不如問“我的學生今天該做什麼”」

二、 研究你的學生

當老師的,並不只是準備教材,而是必須要知道你教學的對象、他們的才能和先前的經驗及需求。不然,你怎能很確定地知道他們已經學會了,或還有什麼需要再進一步學習的呢?Rando說:我告訴我的準老師們去想像,如果有位學生跟你說「我想要進耶魯大學」,你必須要先問這位學生,「你把自己定位在那裡?」,在你能夠幫助他達到目的之前,你必須要了解這個人的定位在那裡,該從那裡出發?這聽起來似乎理所當然的,但是作為老師的,我們有時會開始我們的計劃而忘了問我們的學生「你現在的定位在那?你從那兒開始呢?」

Yoheved Kaplinsky ,茱莉亞音樂學院鋼琴系系主任,就會特別注意到他的學生的「自我了解」。「我想要讓我的學生評估他們自己的彈琴演奏表現。這可讓我了解我的學生的程度,從他們的彈琴演奏中你可以聽出他們的程度,並且了解他們的人格。」

三、 當老師創立一個安全的環境.學生就肯冒險

學習需要承擔風險。這是Michele Forman一位在高中教社會研究的老師所說的。學生要能承認他們所不知的並承受其中的風險,然後再重新思考他們認為自己已經了解的。也許這對很多人來說,會感到有些困難,甚至害怕。就像Forman所說,「一點溫暖可以開闢一條長路」,就像在教室的角落放張長的沙發椅和一些靠墊,或是在教室的牆壁四週貼上學生的作品,這樣的佈置,結果會給予學生在情緒上、智力上及心理上有安全學習環境感。

Forman說,「如果學生不舒服,我會給他們一杯薄荷茶,如果他們餓了,我會拿食物給他們。」這聽起來好像很簡單的事,但是中間傳遞了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學生必須能夠信任他們的老師。Forman的另一個原則是「在教室內無諷刺」,如果有諷刺存在,這會造成學生的恐懼,也會讓他們覺得很不好。

四、 優秀的老師散發出教學的熱忱及目的

好的老師及優秀的老師之間的不同不在於他們的專業素養上,而是在於對教學的熱忱,對課程材料的熱忱。就像H. Muir在SC Johnson的全球行銷訓練經理說的「如果老師有熱忱,他們的學生大都可以感受得到。」Muir又說,「我的雙親都是高中老師,我的母親教導行為上有障礙的學生,我的父親教授歷史及政治。我從他們兩人當中學到最重要的事是“你必須要有教學的熱忱,這種熱忱是真誠的,而不是偽造出來的,學生們可以感覺到你是否是真的在乎他們,關心他們。”」

五、 當老師告知學生他們必須學習的程度,學生就會學習

「當學生準備好了要學習的時候,老師就會出現。」,這是教成人輔導的Tom McCorty(在Motorola大學的輔導老師)對於老格言的感謝,對他而言,有些人參與Six Sigma繼續成長的研討會根本就還沒有準備好,因為他們不認為他們需要成長。讓這些人了解到這中間的差距是McCorty的首要目標之一。McCorty問一個小組團體問題「你們的小組目標與顧客的期望是一致的嗎?」小組領導人當然回答「是」,然後McCorty接下來會要求每一組的成員寫下前四個顧客認為最重要的事,然後把每人所寫下的貼在牆上讓每位成員都可以看到,「如果我們有十五個小組成員,你就可以得到六十個不同的觀點。」,一旦他們看到他們所要的,他們就會反過來問我說說「你能夠幫助我們嗎?」

六、 如果你不能讓問題簡單化的話,儘量保持清楚明瞭

一位優秀老師特質之一是有能力把複雜的問題或概念簡單化,讓問題容易瞭解。這同樣的道理可以運用在商業領導人上,就像Gary Grates(GE的內部溝通經理)說的,「領導者面對的最大問題在於別人是否了解他們」,不管你在講華爾街股市,你的夥伴、顧客或員工,他們必須了解公司組織的目標,為什麼公司要做些改變,組織要如何運作,你的意見如何等等,要不然你將會失去價值、銷售量、新機會,或是你的員工。這是為什麼教育訓練是很重要的原因。

七、 應承認教師並非全能,不必逞強

對某些人而言,當一個老師或一個領導者代表,你必須要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如果有任何無知徵兆顯露,立刻會被人當成是你的弱點。這些人可能會成為最糟糕的老師,就像Parkes Palmer(一位講師及作者),有時候對一位老師而言,最好的答案是「不知道」,Palmer說「我們都知道完美是一個面具,因此我們不相信什麼都知道的完人,他對我們不誠實。與我們最深切的人是那種承認他們與我們一起奮鬥的人。」承認你所不知表示你還在學習。老師,實際上,也仍然是個學生,仍然需要不斷的充實學習。對於組織領導人而言,這是一種微妙的平衡行動。就像Mike Leve所說(前假日飯店總裁)「我們可以不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員工總會依賴你所知的,你並不希望你的同事或員工說“為什麼他經營這公司呢?”」

八、 教學應順自身心意

最佳的教學不是按照著規則而行,而是個人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去教沙莎士比亞,因為他們有不同的特質及不同的世界觀。就像Palmer說的「我們教我們是誰」。教學需要勇氣去探討自我的特性。如果你不能完全認識你自己,你就不能完全認識了解你的學生。這樣一來,你們中間就無法交集。

九、 重覆重點

如果你想要你的員工記得公司新任務或是行銷策略,你必須要不斷地告訴他們。就像William H. Rostetter(Idec Pharmacentical Corp總裁)所說「你第一次說的時候訊息只是被聽到,當你說第二次的時候,訊息被認定,當你說第三次的時候,訊習已經被學習了。」優秀的老師要能夠有能力用不同的方法來傳達學習的重點,而不是讓學生有老話常談的無聊感。

十、 好老師問好問題

有效率的老師知道學習是在於探討對事情的不知,而如何探討則開始於問問題。問問題不是問那種非常簡單的問題,或是對錯的是非題。所謂問題是打開門有深度了解的問,像是「這事該如何做?這又是什麼意思呢?」,像GM's Grate's 個人最喜歡問「為什麼?」如果你真的要了解某件事情,至少要問五次為什麼。

十一、 你不是分發訊息

優秀的老師在教學生如何思考。你最不想做的一件事是站起來告訴你的學生或員工要如何做,或者給他們你想要聽的答案。最好的老師重視學生的思考勝於給他們答案。根據Noel Tichy (密西根大學商學院教授)所言,作為領導者必須要做好的是給予員工「可教的觀點」。這樣可以教導員工如何看這個世界,解釋情報或消息,及深入地探討問題 。最佳的教育領導者能幫助員工如何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思考,勝於告訴他們該怎麼思考 。就如Gene Roberts (New York Times 編輯)所說「你希望你的員工知道你想要什麼,但在同時他們也要能夠做出他們自己的判斷,你必須要有定奪,知道什麼時候放手讓學生或員工去思考,而不是讓搭們依賴著你」,在報業、資訊媒體上,速度勝於一切
,如果你的員工一直在等待你的反應而遲遲不敢下決策做決定,那你穩輸的。

十二、 停止說教,開始傾聽

當你在教學的時候,你的身教和言教是一樣的重要。畢竟,你的學生都是在看你。只有用心的聽他們才會讓他們感覺到你是真正地在關心他們。有效的學習是雙向的,他是一種交談式的對話,而不是個人在唱獨角戲。在問完一個問題之後,差勁的老師通常會保持沉默而不再等待學生反應。根據Muir的說法,至少要等十秒鐘,「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好老師你必須要能夠接受沉默,讓學生思考,雖然沉默的感覺可能很怪,但是有時候學生的創造思考力會出現,所以不要打斷它。」

十三、 學習要聽什麼

Levi Watkins 在John Hopkins醫學院教心臟手術,通常住院醫生及其他醫護人員都會圍在他身旁學習如何動心臟手術。在動手術之前,Watkins要求一位住院醫生與他一起進行診斷程序,這情形就好像那位住院醫生是主刀者而他只是位助手。Watkins說「我正在聽那位住院醫生如何整合所有的訊息及如何組織他的思考等等。」,「選擇如何下刀對心臟開刀而言是非常複雜的決定。不同的醫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及操刀作法,是我們決定那些血管可以完成手術,那些是不需要用到的。」,學習如何聽學生的聲音是很重要的。

十四、 讓學生互相教學相長

老師並不是學生唯一可以學習的對象,學生可以自己學習也可以從他們同學當中學習。這就是三角學習。Marilyn Whirry (高中老師)非常篤信小組或分組學習,她通常會根據教科書的內容給每一個小組一個問題,然後讓每個小組成員互相討論,再給予結論。這樣一來,學生們就可以聽到每位成員的意見。或許有些人會從討論當中得到更佳的看法,或者是啟發他們另一種思考模式。這種討論過程是非常刺激有用的。

十五、 要因材施教─避免用同樣的方式教育每位學生

好的老師相信每位學生都能夠學習,但他們也知道每位學生學習程度不同。因此,老師要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像是先講解二十分鐘,然後出一些選擇題給學生,再讓學生把答案寫下來,接著讓學生輪流去解答問題,幾分鐘後,集合全體討論為什麼學生選這個答案。Rando稱這種方式為「在活動中教學(active lecturing)」。

十六、 永不停止教學

有效的教學方式在於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關係,它不會因為一天的課程結束或工作的結束而停止。就像Kap Linsky(茱莉亞音樂學院教授)所說,「我試著去排除朝九晚五的方式,也就是說,如果這段時間我在辦公室,就表示我在乎你,我在乎學生,過了這段時間,就不要來打擾我。“這種觀念是不對的”我覺得教學最主要的元素之一是你要去愛它。」


連結:
http://www.tw.org/newwaves/64/3-2.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ffany 的頭像
    Tiffany

    Tiffany's Secret

    Tiffa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